我必須先承認, 我個人並非傳播相關出身的, 以下只是我個人的一些觀察跟看法, 當然, 也歡迎各位提出不同的看法

1. 傳播媒體的權力,往草根滑動中
過去對於政府或財團機構而言,只要控制住媒體就等於控制住輿論, 但從中東的民主運動到大陸的微博興起與台灣的文林苑一案, 都可以明顯的看出, 現在的財團與政府要控制輿論難度比過去還高,輿論的權力正緩慢地往草根力量滑動。

2. 傳統的傳播媒體並不擅長處理分眾資訊
記得前大埔一案, 對於許多人而言, 像是突然引爆的地雷一樣被炸開, 讓政府一整個措手不及,其實這次文林苑也有類似的情況, 但小弟的經驗卻不是如此, 剛好這兩件事在主流媒體播出之前, 我都恰巧有在追蹤這些分眾資訊,所以觀察了整個訊息的傳遞過程,其過程類似是在特定的分眾中先出現討論(例如Facebook中的Fan Page),之後透過分享與交換開始擴散至其他分眾族群中,等到主流媒體播報,才整個引爆社會的討論,但其實過程在網路上已經存在一陣子了。這也代表傳統的廣播媒體在角色扮演上有不足的地方, 畢竟他們是營利事業(註1), 他們需要新聞賣點,來提供營收,而那些在網路上的集結討論過程並沒有賣點, 其次, 他們的資源必須集中在營收, 無法滿足所有細小族群的分眾需求, 更何況這個領域目前已被UGC,特別是網路社群媒體所佔據,傳統媒體也已經難以進入了。


3. 傳統的傳播媒體例如電視,仍有不可被替代或缺的角色
結合以上的論點, 我們就可以斷定傳統媒體的末日將來嗎? 甚至樂觀的看待,有了網路我們的資訊就不再被傳統媒體所壟斷嗎? (註2)
我個人則不這麼看,首先訊息本身就有幾個程序要作業
(1)發布或發生 (2)收集 (3)查證 (4)整理與強化 (5)重要與關聯性排序 (6)內容型態與通路的決定 (7)散佈接受或再散佈的便利性
最後訊息本身品質、接觸成本以及內容形態共同決定了影響力。

過去的Web 1.0 解決了發佈的問題,但資料仍分散在太多的平台上,導致收集、通路、散布及再散佈都有困難,接下來的社群與Web 2.0則解決了發佈、收集、通路、散布與再散佈的問題,至於重要與關聯性排序Facebook與Google則希望透過不同風格的電腦演算法來解決,但至今成果並沒有很好,至於內容形態與通路的決定,則是有部分的專家已經在嘗試透過UX的方式來解決此問題,例如Pinterest、FlipBoard這類軟體/網站的發明,嘗試將他降低到可行的UGC成本

不過,查證、整理與強化、併利用豐富內容型態來凸顯訊息對我們的重要與關聯性,同時降低到極低的成本,至一般人都可以負擔起,就目前為止仍未找到單純從網路技術上可行的方案(如果你找到了,Facebook末日就來了),所以,電視媒體仍有其難以動搖的地位,他們滿足了我們以上的要求,並且透過廣告補貼方式,用很低本的方式提供給我們,而且隨著數位設備進步,他們也持續往互動發佈與再散佈領域改善中,他們的影響力仍是不容小覷的,而且仍未看出有弱化的趨式,只是改變型態後繼續前進。

結論: 網路是一個重要的資訊載體,但仍不是最重要的載體
簡單的說,網路的確在弱化政府與財團控制的力量,但網路上分眾龐大、雜訊太多也嚴重影響其效能,而且內容精緻度仍不夠,充其量只能說一種載體,而非最具有影響力的載體,所以如果我們就此簡化成了有了網路媒體,傳統電視媒體的末日就來了,甚至歸納為我們將不再被媒體業者操控言論,都是太過簡化而很危險的論斷。或許我們反過來說,科技持續在進步,或許我們有一天會解決這些問題也說不一定,但在那天來臨前,我們最好還是看緊我們的媒體是比較實際的,只是真的到了那一天,我們開始要看緊的不再是媒體公司而是網路公司也說不一定,到最後,我個人很主觀的認定這場媒體自由與管制的戰爭將永遠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只是轉換了形態然後繼續下去。

 

註1.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大埔與文林一案,當我們去分析媒體的行為,都可以察覺到刻意操作的痕跡(並非說受害人刻意操作,而是媒體針對他們的商業利益自發性的操作),簡單的說,媒體沒有興趣去解釋複雜背後的時空與法令問題,他們只會快速的找出新聞突破點,簡化你所看到的標題,並且很快讓你感覺到這對您個人有什麼關聯(就算是娛樂也算),操作那些共鳴點,甚至譁眾取寵也在所不惜,最後透過這樣的過程爭取到收視率或商業利益,說穿了就是注意力經濟。更等而下之的就是,檯面下的政商白道與黑道利益交換,這就更不值得討論,但這些的確都實際存在,而且難以完全根除。

註2. 有許多人主觀的認為,有了網路之後,上網的時間變多了,所以看電視的時間就變少了,並推論電視影響力下降。但至目前為止的國外研究,只發現上網時間的確增加了,但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時間並沒有明顯的改變,所以,目前部分研究方向已經轉為解釋,由於傳遞訊息模式的不同,收看電視的人仍傾向躺在沙發中,被動的接受訊息,而非前傾的靠向電腦設備,主動尋找資訊,這兩者間可能根本沒有太大替代效果,並用這個觀點來解釋前述的現像,不過這一切可能會在手持裝置盛行後改變,因為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人們仍會躺在沙發上看電視,被動的接受資訊,不過手上多了一個手持裝置同時上網,兩者間的互動效果可能會是未來數位匯流研究的重點項目之一,甚至會影響廣告的效果。

 

arrow
arrow

    miin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