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只是個人的心得發想,帶有很高的主觀成分,如果有誤還煩請包涵


軟體專案
軟體專案主要服務的對象是單一的,在台灣偏向技術性的工作事項,內容可能包含系統建置、維運,偶爾會有顧問評估案,但比重不高,就某種程度來說也不成熟(反正提出意見後,可不可行顧問才不管,簡單說,實務上不可行的很多),在台灣進行軟體專案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由於單一專案服務的對象也是單一的,加上客戶端普遍沒有專案成本以及專案範圍的觀念,需求變更在開發階段是很常見的毛病,加上有時使用者會有一些特殊的操作習慣,對於專案的時程與成本估算都是很具挑戰性的工作,我戲稱為軟體代工,不過,軟體專案的優點是,不需要太多人,就可以順利的接案創業,適合新創公司,不過,後期的維護也容易形成夢靨。

軟體產品
這裡所指的軟體產品,指的是可以直接銷售到客戶端(不論是消費者或企業界)或只需要少量修改的軟體程式(為方便專案進行所衍生出來的開發程式模組,並不在此討論範圍內)。個人覺得軟體產品與軟體專案,在於以下幾個點是有差別的

1.市場程度的掌握 -- 嘔心瀝血開發出來的產品,必須吻合市場的需求,但這是一個投九中一的賭注,我個人也看過有企業因為市場反應不如預期,造成公司財務上的問題,最終開發團隊被迫裁撤的命運

2.市場規模的大小 -- 這跟企業的成長也有很大的關聯,有些企業縱使成功的掌握市場,但由於市場規模過小,投入的成本還可能比不上獲利的能力。而一個新興熱門產品服務,在台灣大約在兩年內,市場就會飽和,如果在這段時間內無法快速的擴張市場占有率,取得相關利基,並且取得下一波成長的資金動能,接下來的就是競爭產品的市場削價競爭,要接續成長就更不容易了,而市場的飽和跟規模的大小是有直接關聯的,我所看過的幾間公司有不少都是這樣,原本是耀眼的明星,之後卻退回到軟體專案去,最後變得很平凡。

3.銷售通路的掌握 -- 這跟軟體專案有不小的差別,軟體專案通常只要掌握好幾個重要的客戶,建立長期的關係,就可以穩定的營運,賺不了大錢,不過也餓不死,但從軟體產品的角度來看,問題是複雜多了,對於產品而言,銷售行為是很關鍵的一步,快速的佔有市場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動作,可以有效的降低銷售單位成本,轉為獲利依據,畢竟再好產品,銷售與行銷行為一團糟,沒有人知道有個好產品,最終也是枉然。


網路服務
網路服務其實跟軟體產品很類似,在本質上仍有[市場程度的掌握][市場規模的大小][銷售通路的掌握]的問題,並沒有因為是網路服務而消失,但網路服務也不是沒有特點可言,例如
1. 網路的便利性 - 這點就不太需要解釋了,透過網路不論是電腦、平板或行動電話,都可以整合一起服務,其便利性當然遠大於單一安裝軟體

2. 新式的經營策略 - 就如同免費策略,但免費並非真正的免費,通常是透過其他方向的補貼來獲得利益,但這樣的策略,由於經營模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市場衝擊也變得很大,就像是新的競爭規則,有創意的往往有機會擊倒反應慢的,成為新的贏家,就如同網路上流傳的一句話,您覺得安步就班經營的網路公司與勇與擁抱創新的新興公司,誰會吸引到最佳的人才? 看看媒體大亨梅鐸的MySpace V.S. Facebook就知道答案了。

3. 網路服務的交叉效應 - 最常見的就是網路流量引導,或是服務的整合,讓它們出現綜效,甚至成為更高的競爭門檻,這樣的策略一直在發生中,而Google、Facebook更是其中的翹楚,不會有人輕易放棄現有的競爭優勢不用而苦撐的。

4. 數位行銷匯流 - 這點跟第三點有些接近,但強調在行銷面的靈活性與創意性,透過數位匯流及行動服務,吸引到我們稱為眼球的注意力,這也是過去軟體產品沒辦法想像的事,其變化之外也是令人瞠目結舌。


結論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其實軟體產品跟網路服務接近,而軟體專案則略低一點,不過無論如何技術本質是沒有差別的,但從經營策略的角度上來看,三者間卻有很大的差別,軟體產品或網路服務,在技術之上疊加了更多市場面、行銷面的考量,而到了網路時代,則又再加上靈活或具有創意的經營模式與網路創意,任何一個閃神都可以帶來災難性的結果,而且速度更快,就如同Facebook在美國對Digg的衝擊,在台灣對社群網站與書籤網站的衝擊,都幾乎是一瞬間而已,當然反過來說,對於贏家而言,其成功當然也是豐碩而快速的到來,Google也不過十年左右,Facebook更短。

專案、軟體產品與網路服務有沒有差別? 這就像是一代又一代的進化,除了技術本質沒變,剩下沒一個相同。這就是我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in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