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很喜歡這篇文章http://www.techcrunchchina.com/4629,這跟我自身的生活經驗與工作經驗是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更可以當做我自身的反省吧。文章中的工程師為什麼不知道要寫什麼? 因為在他想法中,認定生活與工作技能是完全分開的。也因為是完全分開的,所以,很難對生活中的事物感到共鳴,很難感受到生命中深層的感動,包含我個人在內,我們可能都是這樣的人。

 

創意是什麼
那麼創意到底是什麼? 企管界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這個,但我個人最喜歡的定義卻來自於心理研究,他們認為創意來自 [ 心中深層的反抗與現實的客觀解讀 ] ,簡單的說,如果只有反抗而忽略現實,那在心理研究被認定為[任性],所以,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創意是如此難以獲得,因為要將心裡狀態調整到 [ 憤怒而進行反抗 ] ,但又能 [冷靜到精準的客觀`判斷] ,並從中找到難以發現的弱點,進而征服困境,等於是將兩個相互衝突的極端心理狀態逼向唯一出口,那個被我們稱為 [ 創意 ] 的情況,是一種很難追求的心裡狀態,危險但完美的融合。就如同能量轉化,這樣的創意有辦法幾乎無損失的轉為行動,進而產生極大的力量,而那種為創意而創意,是很難創造出那樣的力量,所以有意義的創意極難出現。

 

創意與生命體驗
反過來說, 如果一個人對生命沒有感動,就如同文章中的工程師,他們將很難感到憤怒與反抗,所以,順從對他們而言是最正確的決定,就如同多數的我們,這樣的為創意而創意,是沒有能量的,並且思考結構鬆散。回到臺灣的教育系統與職場環境,其實有接近的情況,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好的技能教育,但不強調個人性格與興趣的培養,所以,我們對生活缺乏感動,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是誰,要證明自身的存在,除了物質與頭銜外,剩下的很難驗證我們的存在。


能力的巨人,思考的侏儒
這也能解釋,為何東方國家的數理能力並不遜於先進西方,但為何在創意領域我們卻一路挨打,而我的答案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被制約了而不自知,我們相信生活跟工作本來就該是平行線,而沒看到到交錯在一起所能迸發的能量有多大!!  回頭看Microsoft、Google、Facebook的創辦人,他們並沒有讓工作變成他們生活的全部,而是讓生活完全充滿了工作,用矽谷最流行的一句話來說-- We Change the World!!  如果你相信你能改變世界,那你根本會分不清楚這到底是生活還是工作,簡單的說,長時間的工作不會讓你改變世界,只有當你相信你正在改變世界時,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在長時間工作,倒果為因並不會因此獲得相同的東西,而我們一直被誤導太久了,我不希望我的下一代也跟我一樣,他應該花更多的時間除了能力陪養之外,還有個性與興趣,縱使成不了大人物,至少對他而言他的生活是豐富的,這對他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P.S. 除了此Blog外,我與老婆還同時經營另一個更小的Blog,而該Blog則是寫給自己的小孩看的,我想這篇文章,我會同步發表在給小孩看的Blog吧! 希望他長大後能區分出這中間的差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in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