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會的角度來看

過去我們信奉民主思想,所以,我們相信第四權,也就是媒體監督的權利,但實際上這個是設立在媒體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迫使其中立的假設上,但其實有其難度,因為媒體業本身是資本密集的產業,這個假設很容易被偏激的言論,或抬面下的政經交易所破壞,在本質上仍是由上而下的言論。但反過來說,網路的低成本,讓民眾握有內容的發言權了, 進而侵蝕掉媒體業過去許多不合理的利潤,以及降低了許多我們不知道但發生在抬面下的政經利益交換。媒體業者想回到過去的時代,個人是覺得不再可能了,除非民主與言論自由再度受到威脅,否則我相信這已經是一個不可逆的現象。 

那麼我們是否就不再需要媒體了? 個人的看法是否認的,因為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問題為資訊爆炸的情況,我們仍需要有人幫我們協助整理資訊(這個假設是我們可以輕易取得我們所需要的免費內容),現在的搜尋引擎、國內的FunP…甚至社群媒體都是這一類的服務,這代表我們仍需要媒體,只是越來越偏向客製化以及個人化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只針對服務本身付費,而非內容本身,甚至有一部份費用已經交由廣告來幫我們付了。

Google.cn.bmp 

<<歷史的一刻: Google.cn 已經可以找到包含天安門事件在內的資料了,Google或許會成為梅鐸之後,另一個退出中國市場的企業>>

 

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來看

英國媒體大亨梅鐸不斷的表示,優質內容是有價的,並引華爾街日報為例,表示他們將在今年開始(2010)將陸續對線上內容進行收費服務。但我不懂的是,如果對搜尋引擎運作稍有概念的人,就會知道只要在HTML中加入一小段內容,不需要複雜的網路技術,就可以輕易阻擋搜尋引擎索引的建立,梅鐸帝國中人材濟濟,不可能沒有人知道,但現在為何仍未進行阻擋搜尋,只有一個原因,他們需要。 

再從華爾街日報成功的例子來看,我們看到兩個情況

(1)   內容的確是可以有價的,但請有其內容獨特性或專業性,若只是一件新聞的平鋪直述,我個人會懷疑其收費的能力,伊朗革命證明了,Twitter訊息傳遞比傳統媒體更快,如果我要的只是消息本身,其實Twitter更好用。

(2)   如果您是一位從未看過華爾街日報的讀者,您會花費去訂閱華爾街日報嗎? 而相較於其他國外知名的大型Blog,事實上華爾街的用戶數並沒有太好看,這在已流量為主的網路世代,不一定是好事,隨著老一代的離去,這等於斷絕了未來發展的機會。

當然,梅鐸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利用微軟BingGoogle的競爭來取得其利益,例如向Bing收取少量的費用,但從此阻擋Google的搜尋動作,迫使Google讓步。不過,個人認為其結果有限,因為從市場佔有率來看,BingGoogle仍相差很大,目前更有資料顯示Bing的網站索引建立速度遠低於Google能力,梅鐸能否承受失去流量的衝擊,不無懷疑,所以我個人覺得時間是站在Google這邊的

另外則是,Google News可能在不遠的未來將推出,非會員只能點擊五篇特定媒體文章(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1202/4/fgi8.html),梅鐸視為是與Google開戰後的小勝利,事實上,我個人是對此有點懷疑,我反而懷疑勝利為Google,怎麼說? 若只能點擊五次的免費,當我要點擊第六次,我只有幾個選擇,第一付費,第二放棄,第三選擇相關但不收費的媒體。第二與第三其實就是現在Google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對google影響不大。至於第一收費,對比於現在Google又可以對此抽成,沒有道理不開心,但收費媒體仍跟現在一樣,要跟無窮無盡的免費內容競爭,或許可以收到少量費用,但我想對比失去的流量與網路廣告收益,應該差別不少,最後贏家仍是Google

 

最後,我想總結個人的看法,第一只要民主與言論自由存在,新聞媒體就沒有辦法回到過去的年代,因為他們永遠要跟免費的內容競爭,這會拉低他們掌握的能力。第二,人民永遠需要媒體,只是他們不再以內容為生,而是服務本身,無法掌握服務跟內容的整合,被淘汰也只是時間問題。第三,內容是有價的,但首先你要跟所有免費的內容,或是跟搜尋時間成本相比,當你可以低過金額或時間成本,這樣的內容就可以有價(Ex:一美元的iphone電子操作手冊,可隨時自iphone中查閱使用),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而我相信這整個現象也會修正許多政治與社會問題,特別是在民主國家中,歐巴馬如果不是在網路時代,我想他應該不會當選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in11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